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5:12 点击次数:159
赵玉姝。 受访者供图
□胡欣玥芮天舒祁绩
大幕轻启,一名正在练习昆曲身段的女学生唤醒了校园里的一株兰花,由此叙述起南京与昆曲的前世今生。这是不久前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大礼堂上演的《金陵绮梦——赵玉姝昆曲清音会》开场的一幕。
六百年昆曲,如今正在赵玉姝这位“90后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手中焕发出青春的光彩。
邂逅昆曲
勤学苦练终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
赵玉姝与昆曲的缘分始于初中,电视上播放的昆曲《牡丹亭》片段,让她第一次感受到古典艺术的震撼力。她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想要学习昆曲的种子。
就读本科期间,她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解玉峰学习,系统地了解昆曲知识与昆曲清唱;硕士研究生阶段,她跟随江苏省昆剧院一级演员、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裘彩萍学习昆曲演唱技巧。
2021年,赵玉姝成为玄武区工尺谱拍曲技法代表性传承人。
“工尺谱是中国所特有的记谱方法,昆曲的工尺谱承载了昆曲唱腔之精髓。”赵玉姝暗下决心,要在继承昆曲传统的基础之上,追求守正创新,将昆曲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,更好地保存、传承下去。
传承昆曲
用音乐会讲述昆曲“金陵绮梦”
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后,赵玉姝将所学所积累融会贯通,突破传统昆曲专场的单一演出框架,转而以南京千年文脉为叙事主体,举办了一场“昆曲清音会”。
她一人挑起总策划、演唱与编剧的职责。在策划阶段,赵玉姝翻遍《金陵琐事》《板桥杂记》等文献,发现在南京有很多昆曲故事:明太祖朱元璋点赞昆山腔;戏剧大师汤显祖在南京创作“玉茗堂四梦”的第一梦《紫钗记》……她将这些历史细节加入表演中,用一条隐形的“文化丝线”串联起散落全城的“昆曲记忆”。
她还探索将昆曲与其他演艺形式进行跨界融合,邀请古琴演奏者、现代舞演员等合作,丰富舞台呈现维度。
2024年9月21日,《金陵绮梦——赵玉姝昆曲清音会》在南京市文化馆精彩上演;今年5月7日,这场演出又走进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大礼堂。在清丽婉转的昆曲声中,明孝陵、夫子庙、栖霞山、莫愁湖、南京大学、东南大学等一个个南京与昆曲相关的历史古迹被串联起来,“金陵绮梦”跃然呈现于观众眼前。
传播昆曲
跨界思维开启多元探索
如今,赵玉姝始终称自己为“昆曲艺术的传播者”。
赵玉姝曾受邀在河海大学、江苏大剧院等地讲授昆曲,并在南京艺术学院讲授《戏剧史》课程。课堂上,赵玉姝会将年轻人喜欢的《小星星》谱法改编为工尺谱,作为入门训练和培养兴趣的趣味练习,让学生初步体验昆腔的韵味。
2022年,赵玉姝还与一位“00后”说唱歌手合作歌曲《游园寻梦》,尝试将昆曲元素与现代音乐形式进行融合探索,希望拓展昆曲在年轻群体中的接触面。
“这件事启发我,在坚守昆曲艺术本真的前提下,探索更多元的传播路径。”赵玉姝说。
上一篇:科技昨夜今晨0506:郭明錤称苹果调整 iPhone 发布策略
下一篇:央行重磅!刚刚,八大金融政策发布